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资讯 > 茶机新闻 > 详细内容
新昌县与“大佛龙井”
发布时间:2010/5/22  阅读次数:3446  字体大小: 【】 【】【
新昌县与“大佛龙井”  
  
  
  
来源:  新昌新闻网    作者:  蒋文龙  柯丽生      2009年07月14日20:46:40      
  
  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从1998年呱呱坠地,到2003年取得“正式户口”,再到今天异军突起,名震大江南北,期间只用了短短十年时间。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创造这一快速成长纪录的,叫“大佛龙井”,一个来自浙江新昌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。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在新昌,43万总人口中,有18万吃的是“茶”这碗饭。从种茶到卖茶,从茶机生产到茶旅游开发,由于品牌所发挥的纽带和辐射作用,茶叶,早已从“副业”变成了“主业”,从“一产”走向了“三产”融合。整个县的茶叶产值达到了20亿元。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众所周知,浙江龙井,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,一直享有盛誉,特别是旗下的西湖龙井,在茶品牌中,无人能出其右。此外,云南普洱、福建乌龙麾下,强势品牌也是层出不穷。在这样一种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,“大佛龙井”的脱颖而出,自然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。人们试图通过“大佛龙井”,解读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: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在当前农业产业发展中,区域品牌究竟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?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多大?农产品品牌建设究竟应该以市场为主,还是应该由政府主导?品牌快速成长需要什么样的内质和外因……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绝地重生“大佛龙井”蹒跚起步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新昌是国内绿茶主产区之一,种茶已有1500多年历史。茶叶,既是当地老百姓的“米袋子”,也是地方政府的“钱袋子”。当地所产的圆形绿茶——“珠茶”,曾被誉为“软黄金”,是历史上负有盛名的外贸产品。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上世纪80年代中期,茶叶统购统销取消。让人始料不及的是:长期以来习惯于“只管种、不管卖”的茶农,一夜间陷入了“卖茶难”的困境。新昌的茶叶种植面积由此迅速下降。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新昌茶叶何去何从?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政府是简单地将这一产业交给“市场”,任茶农在风浪中搏击,还是充分发挥“市长”的作用,护航把舵,促使茶产业早日“凤凰涅槃”?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事实上,这一选择对新昌来说并不存在。新昌是个山区县,被四明山、天台山、会稽山所环抱,有“八山半水分半田”之称。受各种山区小环境的制约,除茶叶以外,可供选择的、适宜发展的其它农业产业并不多。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新昌县委副书记徐良平说,新昌的茶叶产业要发展,政府必须有所作为。这不仅由新昌的客观地理条件所决定,同时更由整个农业产业的弱质本性所决定。中国农业的本质是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,如果没有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和推动,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,将如何取得更好的发展?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新昌背水一战,果断推出了“圆改扁”的名茶战略,将圆形的珠茶改为扁形的“龙井茶”。随后,“圆改扁”的培训在全县36个乡镇全面铺开,先后举办培训班500多期,培训人员4万多人。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但是,名茶战略绝不仅仅只是改变茶叶外观和制作方法那么简单: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既然是名茶,总得有个品牌。但是,让千家万户的茶农去做品牌,既不现实也无必要。理想的办法是,由政府做后盾,由茶叶协会出面,打造一个统一的茶叶品牌,供新昌境内广大茶农共同使用。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但问题又来了:既然是统一的品牌,就得有统一的质量标准。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众所周知,因为受土壤、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,农产品的质量难以统一。新昌虽然是一个茶叶大县,但是土地零散,立地条件较差,各种茶园的规模普遍较小。一亩茶园往往分成几处,生产加工也是单家独户,各自为战。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1998年底,《“大佛龙井”浙江省地方标准》正式颁布实施。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新昌茶农从此有了共同的、可操作的规范化标准。这意味着,“大佛龙井”的品牌建设之路,从此正式扬帆启航。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专家点评:区域公用品牌是符合中国农业发展现状的品牌建设路径。当前,由龙头企业、合作社或专业大户为主体建设品牌,受各方面实力制约,无法在短期内取得成功,而且覆盖面和受益面有限。政府主导公用品牌建设的利好在于:可以充分调动所有资源(包括财力、人力、经验等),形成合力。受益面不再是一个企业或部分人,而是辖区内所有农民。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新昌的另一贡献在于:在区域品牌建设之初,就抓住质量标准这一基础,为日后品牌腾飞创造了条件,提供了保证。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品牌营销“大佛龙井”脱颖而出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有了公用品牌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,品牌需要策划、需要营销、需要传播。先行一步的新昌,在“大佛龙井”的营销策划上进行了许多尝试。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1995年,国内名茶产业刚刚起步,各种名茶销售一路绿灯,供不应求。“大佛龙井”就早早开始了品牌营销的战略布局。当年5月9日,“大佛龙井进京”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,农业部等有关部委的官员前往祝贺,各大中央媒体被“第一次绿茶进京”活动的创意所吸引,连篇累牍作了报道。十多年后,这一创意还被云南普洱等广为效仿。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初获成功的新昌人一发而不可收:在济南泉城广场举办万人品茶大会,一夜之间,“大佛龙井”在济南家喻户晓;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申请承办上海国际茶文化节闭幕式,首次尝试将一个国际节庆活动的闭幕式移师到了浙江山区,海内外茶人、茶商由此云集新昌,“大佛龙井”的传播对象从普通消费者转向了业界;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北京有个茶馆,以著名作家老舍的名字命名,是弘扬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,三天两头都有国外的政要、名人和国内的文化人光顾,新昌人主动与“老舍茶馆”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,在茶馆内专门开辟了“大佛龙井”陈列馆,并以此为平台,策划举办了一系列活动;“五一劳动节”到了,“大佛龙井”献劳模活动搞得轰轰烈烈;非典期间,“大佛龙井”送给首都医护人员,不仅宣传了品牌,树立了形象,还强化了绿茶的抗非典功效;奥运是百年一遇的全球盛典,炎炎烈日之下,“大佛龙井”来到奥运场馆建设者身边,给他们送去清凉;2005年,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,在“老舍茶馆”品尝“大佛龙井”。多年来,新昌专注于品牌营销,每年都要“挖空心思”设计策划一个大型的主题活动。这些活动都有很高的媒体曝光率,对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赵玉汀是原县名茶协会秘书长,参与策划了诸多品牌营销活动,对此感慨良多:“与其他品牌相比,‘大佛龙井’除了品牌营销活动具有创意外,我们还有一个‘以茶养茶’的公用品牌运行资金保障机制。”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据了解,新昌是一个山区县,地方财政并不富裕,为保证“大佛龙井”品牌营销投入,县委、县政府创新思路,以“浙东名茶市场”为依托,实行“以茶养茶”。即以县名茶协会的名义组建“浙东茶叶市场”,市场的全部收益除去必要的成本之外,均用于“大佛龙井”的品牌营销。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长期以来,打造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难,难在哪里?就难在当地政府的资金投入无法保证。茶叶大县往往是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。在这种情况下,要发展茶产业,一方面要对茶园改造、良种补贴、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财政扶持;另一方面还要千方百计挤出资金,搞策划,搞宣传,地方财政因此常常捉襟见肘,难以为继。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有关资料显示,“浙东名茶市场”从1995年成立,到成为全国“十大茶叶市场”,最后至2007年搬迁,改名为“中国茶市”,已累计为“大佛龙井”品牌营销活动提供资金2000多万元。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专家点评: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,许多地方偏重于生产过程,对品牌营销重视不够。也有的地方想做品牌营销的文章,但苦于囊中羞涩,不得不鸣金收兵。新昌的启示在于:建立了一个“取之于茶,用之于茶”的区域品牌营销资金保障机制,同时,时刻关注社会热点,抓住机会,进行品牌营销策划,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“大佛龙井”品牌营销策划可以概括总结为“名人名店效应”、“热点新闻效应”、“热心公益效应”、“事件营销效应”,这些案例已成为国内广告界的经典而被广泛引用。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三产联动“大佛龙井”终成正果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“大佛龙井”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由弱到强,先后获得中国著名品牌、全国农业名牌产品等几十个荣誉称号,成为国内茶叶品牌的“黑马”,声誉日隆。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在品牌的带动下,当地茶产业发展势头迅猛,全县已建有茶园11.3万亩,2008年产大佛龙井茶4005吨、精制珠茶2万吨,茶叶总产值近7亿元,其中大佛龙井产值4.19亿元,分别占浙江全省龙井茶产量产值的20%和21%,今年春茶的价格平均已卖到95元/斤。除西湖龙井以外,一直是全省龙井茶产区中市场影响力最大,整体质量最好,平均价格最高,茶农销售最快的品牌农产品。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传统思维中,农业就是农业,好像跟工业、服务业并无关联。人们习惯的是就农业论农业。但是在新昌,由于“大佛龙井”区域品牌产生的“核辐射”,茶产业的概念早已跨过一产,延伸到二产、三产。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“中国茶市”作为一个流通市场,就是借助于“大佛龙井”而得以崛起。其前身为“浙东名茶市场”,原在104国道边,借用当地村民的空地搭建而成。因过于简陋,无法适应日益庞大的茶叶交易而易地新建。规划总占地375亩,拟将"中国茶市"、茶山、标准化加工点等茶叶生产基地等进行整体包装,建成一个集茶叶交易、学术研究、文化传承、教育娱乐为一体的4A级茶文化、茶旅游大观园。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目前一期工程已于2007年底结束,400余家茶商已陆续进驻市场。2008年,市场交易量达6800吨,交易额7.2亿元,带动周边东阳、磐安、嵊州、永嘉、三门等县市50万亩茶园,交易遍及全国22省近百个茶叶专业市场,成为国内最大的龙井茶集散地。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对国内许多游客来说,知道新昌的并不多,但知道“大佛龙井”的却不少。新昌的“茶乡游”随之兴起。产茶季节,旅游部门将大佛寺景点和“中国茶市”相结合,让游客在采茶、炒茶、品茶、购茶中怡然而乐。200多家茶楼、茶馆生意火爆。新昌的旅游因为结合了新的元素受到客人的热捧。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“大佛龙井”品牌的溢出效应还表现在工业领域。在新昌,茶机、茶叶包装、茶保鲜剂、茶工艺品生产等等,林林总总的工业企业一共有200多家,产值2亿多元。其中的“横峰茶机”厂,每年茶机的销售额就有1亿多元,成为国内同类产品中最大的生产企业。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如今,到了新昌,就像到了“大佛龙井”的世界。人们种的是茶,喝的是茶,谈的是茶,看到的、听到的都是茶。“大佛龙井”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,而且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。茶农们离不开“大佛龙井”,新昌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“大佛龙井”。“大佛龙井”的影响力,早已越过农业产业,波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。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县委副书记徐良平笑言:“别的地方都在讲‘以工补农’,我们新昌好像与众不同,许多行业都是靠‘大佛龙井’带起来的,这是不是可以认为到了‘以农支工’的新阶段呢?”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专家点评:区域公用品牌,人们习惯于称之为地方经济发展的“金名片”,实际上,这是对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和作用的低估。新昌的实践证明了,区域公用品牌可以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“引擎”。不仅可以促使农业经营层次的提升,而且可以同时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裂变。从某种意义上,“大佛龙井”这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成功运作,已经超越了经济层面的认知,而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。  
(源自《农民日报》)  

  
我要评论
  • 匿名发表
  • [添加到收藏夹]
  • 发表评论:(匿名发表无需登录,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。) 登录状态:未登录
最新评论
所有评论[0]
    暂无已审核评论!

 xclzy@163.com   浙ICP备09052420号

http://xcnj.web-16.com/user/xcnj/webimg/njlog.gif